"......当晚赵王从后门乘轿出门,奴才们得了吩咐事先便在后门等着,二更许,王爷出来,是奴才和另几位兄弟抬的,一直抬进宫内值宿房,是董统领出来接着的......奴才回来后,睡得很死,醒来后便见自己在乱葬岗......几位兄弟都死了,就活了奴才一个,但也从此残了,一直讨吃度日......"
"罪妇姚琼,恭祝陛下万年,并代先夫申冤于丹陛之下......先夫受人蛊惑指使犯下滔天罪行在先,被人过河拆桥设计杀害在后,先夫留有血书在此,罪妇深知仇家势大,数年来不敢声言,怀揣先夫血证躲藏漂泊,今日终得金銮殿上,向陛下剖陈分明......先夫有罪,但赵王更有灭口杀人之罪,若非忠心于此人,先夫何至背弃陛下,遭此杀身之祸......罪妇愿身代先夫之罪,身受凌迟之刑,只求陛下明正法治,令有罪之人皆不得免!"
"犯官......姜华......有罪......赵王与董统领当日长乐宫前密谋调换侍卫,是犯官亲眼所见亲耳所闻......犯官当日当值,子时前后,犯官出外将当日奏简交递御书房时看见他们......金匮室有犯官出外的记录......"
......
众口一词,铁证如山。
众人心中都道:赵王休矣。
目光或怜悯或不忍或幸灾乐祸的投向始终不言不动的萧琛,这人素来以沉稳睿智,聪慧出众著称,据称有’一言抵万金’的美谈,很少说话,但每句话都不是废话,每句话都极有分量--今日一见也是如此,只是,在现今这个厉害女子织就的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之中,你要以如何的千钧之力的言语,才能破网而出,甚至反戈一击?
众目睽睽中,萧琛不看窃窃私语的任何人,不看散淡却凌厉的秦长歌,只是跪于当地,沉静甚至微带哀伤的看着萧玦,眼色幽凉,如雪里梅花,云中远月,这一刻的清绝的苍凉,怅惘如一首未完的悼词。
他似是对那样的滔天大罪厉绝言辞毫无感受,似是对反证自己清白毫不在意,似是只是想从萧玦目光中挖出他心中真正所想,想知道,那个楼阁深处飞雪轻盈之中舞剑的少年,是否真是眼前这个威严高贵的男子。
他只是那般紧紧盯着萧玦。
萧玦的手指,却只是攥着那十三份证词。
目光缓缓下移到萧玦攥紧的手指,萧琛突然,极其怆然的一笑。
犹似几多深恨,不解昔日惆怅。
那年石板桥上的寒霜,怎么到了今日,还森凉的挂在眉梢,好冷啊......
连心都冻着了......
他的眼色,一分分的冷了下去。
似一方冷玉,沉入永恒不见天日的深渊之冰泉中。
这一刻的沉默宛如万年。
万年之后,沧海桑田,浮云变迁,遥远变得更远。
一声低弱的言语,却如巨钟之声乍起,击破层层捆缚,震荡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"你始终在指证,我当晚行迹诡异,于长乐宫有阴私之行,但是你不能举证出,我杀了先皇后。"萧琛淡淡道,"而且你的所有证据,都建立在,秦皇后和明宣太子之死的前提之上。"
"假如--"
他讥诮的侧首,看秦长歌。
这一刻目光冷若冰剑,刺入肌骨发肤。
"睿懿皇后和明宣太子,根本没死呢?"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另:古代司法有专用断狱程序和名词,比如原被告合称"两造",被告多称"被造",为了方便理解和阅读,基本上我是以现代名词和方式来写这场告御状的,反正这是虚拟王朝架空历史,姑妄言之,姑妄看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