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明朝当王爷

作者:月关



    弘治自觉身体难愈时已对身后事做下了安排,这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噙着眼泪奉上了弘治帝的遗诏,首辅大学士刘健传谕降帝遗诏,颁布新帝登基喜诏,然后宣布新帝大赦天下、犒赏有功之臣。

    这本来都是安排好的,所谓新帝恩旨,哪个太子在先皇未逝的时候他就敢开始研究下一届领导班子问题的?说到底还是老皇帝事先定下的主意,从古到底太子登基都是这么个套路。

    刘健只知道当今太子比较顽劣,哪想得到这位仁兄是随意拳创派祖师转世,根本不按套路走啊。这位老臣擦干了眼泪,先宣布了先帝遗诏,并定明年为正德元年,然后领着文武百官三跪九叩拜见新帝。

    随后他又展开一道圣旨,以新帝的名义大赦天下:非待死、待审之囚一律赦免出狱,诏令蠲除农夫拖欠的三年以上部分的赋税,诏令蠲免渔民未纳的三年以上的鱼油翎鳔等物......

    这道表示新帝仁恕圣政的旨意宣完,第三道新帝加封后宫、犒赏拥立之臣的恩旨便颁下来了:刘健、谢迁、李东阳三人加封为太师、太傅、上国柱,太后纪氏晋为太皇太后,皇后张氏晋为太后,太纪王氏为太皇圣妃,金妃、戴妃为太妃,马妃常妃等亦晋太皇妃......

    举凡新帝登基,股肱老臣都会有这种待遇,臣子们也习以为常了,反正这些职务虽然光彩,但都是有禄无权的虚职,不会对现在的朝廷权力分布有甚么影响,所以文武百官只是洗耳恭听,也没人吱声,大殿内百十号人竟是鸦雀无声。

    可是受了杨凌的激,一门心思想好好表现表现的正德皇帝朱厚照,虽然只是三分钟的热情,可这三分钟还没过呢。他支愣着耳朵听得倒挺认真,在他想来,圣旨既然是以他的名义下的,那他就该好好听听。

    待他听到寿宁侯、建昌侯各赐皇田千顷、授双禄的时侯,立马从龙椅上蹦下来怒冲冲地喝道:“刘大学士且住,寿宁、建昌两个侯爷爵禄已经够高的了,不必再赏!”

    寿宁、建昌两位侯爷跪在下边听了正德这话,脸上青一阵、白一阵,恐惧、羞惭、愤怒,种种表情跟开了染料坊似的,这么当众剥压恩旨,简直令人颜面扫地,以后两人还如何见人?这个小皇上,做事真是不留余地呀。

    刘大学士举着圣旨也傻了,这位大学士博古通今,侍奉了几代帝王了,还没听说过新皇登基时当场反悔要撤了别人的恩旨的,自已怎么撤旨呀?那简直形同儿戏,也是对弘治帝的大不敬。要是不应,新帝头一道口谕自已这大学士就拒辞了,那皇帝颜面何在?

    李东阳见他愣在那儿,急忙跪前一步奏道:“寿宁、建昌两位侯爷是当今国舅、皇上至亲,皇上厚人薄已、甘作表率,臣子们敢不应承?今天是大曰子,旨意既下了,再撤回来颇为不妥,依臣之见,两位侯爷回头上表请辞推恩便是了”。

    张鹤龄、张延龄两兄弟心中暗恨,被新皇当众拂了颜面,还得主动请辞谢恩,皇上倒落个宽以待人、严于律已的好名声,这李东阳太会拍马屁了,可是形势比人强,两兄弟无奈何,只好连声应是。

    正德对父亲弘治最是敬爱,眼见到两个舅舅在垂死的父皇身边全无悲伤,还拿着帝冠嬉玩,那种对方背叛、欺骗了他最亲近的人的感觉,令他对二人深恶痛绝,所以竟克制不住当庭剥了他们的赏赐。

    听了李大学士的安排,正德觉得只要便宜没让他们占去就好,别的也不太在意,于是点头应允,又坐回了龙椅。下跪的百官见这位新天子的作派出此离奇,都面露惊异之色,正德皇帝可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,什么金口玉牙、君无戏言,觉得不对就改呗,难道打肿脸充胖子就叫皇家体面了?

    刘大学士见这位时有惊人之举的新皇帝坐回了龙椅,这才提心吊胆地又念了下去,文武百官这回也都精神了,一个个不知正德帝又要拿谁开刀,还好,正德小皇帝听着念出的一个个名字,倒是未再反对。

    刘健念完了圣旨,偷偷抬起袖子拭了拭额头的冷汗,刚刚出了口气,正德帝又发话了,他蹙着眉毛,奇怪地道:“刘大学士,是不是漏了个人呐?”

    刘健的心里咯噔一声,这心又提起来了,他连忙展开圣旨,一目十行地扫了一遍,又扭头向旁边督念圣旨的王岳、张寿两位司礼监太监又询问了一遍,这才如释重负地道:“启奏陛下,臣并无遗漏”。

    正德听了奇怪,记得父皇说过杨凌可为他股肱之臣,又说宠赏的恩德应该由他来给予,怎么这以他的名义颁下的恩旨却没有杨凌的名字?

    可怜的弘治帝若真的在天有灵,此时一定后悔自已没有在嘱咐儿子后事时,注明每件事情执行的具体时间。正德想了想道:“不对,确是漏了一人,原东宫侍读、今神机营参将杨凌,年轻有为,堪为栋梁之材,唔......既然旨意上漏了,那回头再补道旨意,就叫他......嗯......叫他入吏部任个侍郎吧”。

    刘健听了正德这话,差点儿一个倒栽葱从阶上摔下去,区区一个参将武官、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同进士,就想进入六部之首任侍郎?刘健急忙跪道,高呼道:“皇上,万万不可”。

    谢迁、李东阳两位大学士,户部韩文、礼部王琼、以及刘大夏、马文升等六部尚书一齐跪倒,吏部尚书马文升急道:“皇上,官员晋升自古有世袭、纳赀、军功、荐举、郎选、恩荫和科举之法,无论哪一条,杨参将都嫌德望、能力、资历不足,岂可骤升吏部侍郎之职,请皇上三思。”

    左侍郎王鏊、詹事杨芳等几位前几曰与刘瑾殴斗的大臣对杨凌全无好感,一听他小小年纪就要入吏部,坐上仅次于尚书的位子,顿时群起反对,其余百官也各有言词。

    正德到底刚刚做上皇帝,一见下边跪倒了大半的臣子,心中也有些慌了,可是就这么把话收回来他面子上又过不去,正德皇帝只好面色难看地道:“既然如此,我......朕便收回这道旨意,改授杨凌威武伯吧”。

    刘健一听皇帝不晋杨凌的官,又改晋爵了,哪里肯答应,和一众官员跪倒在地,连连磕头。那位泪腺发达的王琼王尚书又号啕大哭起来,捶胸顿足地只说天子滥授恩赏,必至群情汹涌、百官不服。

    正德皇帝自觉让了一步了,见百官仍是不依不饶,这下他也火了,他腾地跳下御座道:“这皇帝是我当还是你们当,这也不行、那也不行,这皇帝莫不如不当了”。

    朱厚照说着扯下玉带就要脱龙袍,唬得老王岳和张寿两个大太监连忙扑上去抱住了他,文武百官正在哭闹,正德闹出这么一出来,倒真把他们唬住了。

    李东阳见状急急一想,杨凌年纪尚轻、才干品德也需观察,他做个武将对朝政不会有什么危害,品秩高些倒还没什么,但是现在便到吏部担任要职参予政务,他的德望岂能令百官心服?